横州市风土人情集·风俗篇·吃社章

蒙之登
2025-05-10

“社”的本意是土神,也叫土地公,引申为土神牌位。

在横州市人们把土地公叫“社公”,社公的“房子”叫“社屋”。所谓“房子”只是一种比喻,社屋跟平时理解的房子区别很大,它没有屋顶,也没有门,建筑的整体像一张放大的椅子,有左右扶手并去掉四条腿的椅子,“椅子”中间是祭台,正面是敞开的入口。人站在社屋里面会有安全感,仿佛被神明保护着。社屋的分布很广泛,一般一个村子有一个,有些大村有好几个。人们认为不同的社屋里住着不同的社公,它们各自保佑着自己辖区内的人们。

“吃社”是指人们给社公举办庆祝的活动,可以理解为给社公“过生日”。吃社当天叫“社日”。社日是节日。不同的村,社公不同,不同的社公对应着不同的社日,这是社日与传统节日区别最大的地方。正因为村与村之间的社日是错开的,才构成了互相去吃社的条件。吃社以村为单位,每当一个村吃社,全村家家户户都摆宴席,村口还会形成临时集市,村路上堵车的,按喇叭的,买卖的,无比热闹。吃社是宴席,但不收礼金。吃社不需要给客人发通知,人们喜欢去吃社,心里都有一本记事本,记录着每位亲戚朋友的社日,到了社日,人们作为客人,会不请自来。

吃社当天,主人家先祭拜社公,然后准备好招待客人的饭菜,而且只准备饭菜,不准备酒水,酒水由客人自带,自己喜欢喝什么酒就带什么酒。相对于婚宴和寿宴这种正规酒席,吃社的菜谱要简单一些,一般是主人家亲自下厨做自己拿手的菜。吃社的正席是晚餐,到了时间点,客人会陆续到场。宴席开始,客人拼桌而坐,不管认识的不认识的,只要坐在同一张桌上,大家会打成一片,尽情吃喝,相互猜码,敬酒,期间主人还会热情服务,不时地给各张桌面上的碗碟加满菜,不时地提醒客人“多吃菜,不够再加”,大家其乐融融。宾客吃饱喝足,回家前会跟主人告别,这时主人还会准备一些回礼让客人带回家,回礼可以是鸡肉、猪肉、特产等。

人们热情好客,吃社第二天人们还会比拼谁家吃社来的人更多,谁家来的人多谁家更有面子。

吃社在清朝人修编的《横州志》中有记载,书中称“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日,立秋后第五个戊日为秋社日。社日,人们会凑钱来祭祀土地神,老老少少聚在一起吃喝,分享祭祀后带来的福气”。这里可以看出横州市吃社习俗由来已久,还可以看出,清朝时期的横州市,人们吃社跟现在的吃社有明显不同,书中的描述更像贵州湖南那边的丰收节,他们把丰收节叫“社节”,跟横州市的吃社叫法基本一样,但明显不是一回事,可能是记载有误,也可能是时间久了,习俗变了。

声明:文章为作者原创内容,转载请注明出处,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横州市横王阁茶楼有限公司获得授权。

分享